抖音运营合作该不该签合同?从业者曝行业内幕:三成机构靠"口头承诺"撑场面
(记者 张晓芸)近日,一则关于"抖音代运营是否需要签署正式合同"的讨论在知乎热榜引发热议。截至发稿,该话题已收获280万浏览量,多位MCN机构负责人、法律从业者和内容创作者在平台展开激烈交锋。记者调查发现,在这个快速膨胀的短视频营销市场,近三分之一的小型代运营机构仍以"朋友担保""行业惯例"为由回避书面合约。
"上个月刚踩过坑。"杭州服装店主李敏向记者展示其与某代运营团队的微信聊天记录,对方承诺3个月做到50万粉丝,最终仅完成不足5万且拒绝退款。由于没有书面合同,维权陷入僵局。类似案例在话题下方被频繁提及,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亮指出,2023年受理的短视频运营纠纷中,无合同纠纷占比高达67%。
但另一方面,部分从业者认为灵活合作是行业特性。"我们服务200多家餐饮店,全靠信用背书。"某本地生活服务商运营总监陈昊坦言,快节奏的短视频运营难用固定条款约束。这种观点在中小商家群体中获得不少认同,有用户晒出与头部MCN的15页厚合同调侃:"光违约条款就列了8项,还没开工先吓退了。"
值得注意的是,知乎认证为"抖音官方服务商"的账号在讨论中强调,平台建议所有商业化合作均需签署包含数据指标、分成比例、知识产权归属等核心条款的协议。记者在抖音电商学习中心查询发现,其确实提供标准化合同范本下载,但未作强制要求。
这场讨论暴露出新兴数字经济领域的法律盲区。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醒:"哪怕只有一页纸的简单约定,也能为双方确立最基本的游戏规则。"随着抖音本地生活业务年增速突破300%,规范化或将成为行业洗牌的下一个分水岭。(完)